|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网站资讯 > 为什么你在微信上投入这么多钱 公众号就是不活 |
为什么你在微信上投入这么多钱 公众号就是不活发布日期:2017/5/6
摘要: 李叫兽受插坐邀请,在北大百年讲堂做分享演讲,主题是 2016,新媒体不是媒体,以下是演讲内容。 在自媒体时代,许多企业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: 为什么微信上投入这么多钱,就是看
李叫兽受插坐邀请,在北大百年讲堂做分享演讲,主题是 “2016,新媒体不是媒体”,以下是演讲内容。 在自媒体时代,许多企业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: “为什么微信上投入这么多钱,就是看不到效果呢?公众号就是不活跃呢?
许多人对此的反应是增添资金投入、增添人力投入,但其实通常情况下,这既不是资金的问题,也不是人力的问题。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? 这往往不是因为投入不够。 现实上,许多企业的新媒体部门,投入很大,甚至都快变成了 “公益部门” 了。
甚至,我还见过某公司搞的微信抽奖,奖品是 Apple Watch,效果只有几十个人参加——相当于花了 2998 元,只获取了几十个粉丝,其中大部分还会立马取消关注。 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行。 现实上,许多企业不惜代价、高薪聘请新媒体运营的专家,雇佣好好的创意团队,甚至由某个总监直接带头…… 许多时候,我们无法解决一个问题,既不是因为缺乏投入,也不是因为缺乏能力,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视角出现问题。
比如在战争中,曩昔分为载具和武器。但是转化视角,让武器具有载具功能,就有了坦克;让载具具有武器功能,就有了战车。 同样,我们需要转化视角,重新审视一个企业的构成 我们知道,任何一个企业,对它的用户、消费者,现实上只做两件事: 1, 知足需求(造货)——产品部门负责 2, 传递信息(卖货)——市场、销售等部门负责
前者是 “产品价值”,后者是 “媒体价值”。 这是绝大部分公司的分类,也是传承已久的体例。 这有什么问题呢? 既然说要 “转化视角”,我们就要打破这种分类,重新看待事物自己——假如我们把边框去掉,把 “知足需求” 和 “传递信息” 看成所有企业行为的基本功能,会怎么样呢? 现在大家都说 “互联网打破边界”,我们也打破边界,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矩阵:
“化妆品”、“售后服务” 这些产品,具有知足需求的功能;同样,“公众号”、“微博” 这些媒体,也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。 针对这两部分的培训,一个叫做 “产品经理课”,一个叫做 “广告文案课”
讲如何让产品知足需求的,是产品经理课。 讲如何行使媒体传递信息的,是广告文案课。 但是剩下的部分呢?
假如让媒体部分,像产品一样被设计,可以知足需求; 让产品部分,像媒体一样被设计,可以传递信息,会怎么样? 转化视角,你就会发现,一切皆产品,一切皆媒体。 应该让媒体产品化,也应该让产品媒体化。 今天我既不讲 “产品经理课”上海做网站网,也不讲 “广告文案课”,只讲讲: 1, 媒体产品化——如何让媒体知足需求; 2, 产品媒体化——如何让产品传递信息 一、媒体产品化 许多企业运营公众号、社群等的失败,往往是因为企业把它们当做是营销体例或者简单的发声渠道手铐,甚至办成了 “企业内刊”(比如发《张董国庆节讲话:狠抓食品安全》),缺乏内容价值,天然不会有人看。 而优异的公众号,则可以知足别人具体的需求,具有产品价值——比如 “咪蒙” 知足别人建立优胜感的需求。 所以我们要做的,是把媒体给产品化——让媒体具备产品属性,可以知足需求。 那么如何像产品经理一样,设计媒体呢?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才叫做 “产品”。 我对 “产品” 的定义是: “任何能够持续性知足需求并且获取注重的东西,都叫产品。”
听起来很绕,没关系,先看个例子: 看一下经常被李叫兽黑的康师傅公众号的近期文章,你会感觉这不像一个产品:
为什么呢? 因为它没有 “持续性知足需求并且获取注重力的能力”,这句话包含三条含义: (1) 创造一个需求 (2) 该需求能够被持续知足 (3) 能够持续性获取注重,让消费者想到你
1.创造需求 任何的产品都是为了某个用户需求而设计的,而不是为了企业需求而设计的。 假如你看康师傅的公众号就会发现:说不出古建方砖,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知足什么用户需求。 是的,我可以说 “为了增添关注”、“为了获取销量”、“为了传播董事长的精彩演讲” 来设计一个公众号产品。
而产品是为用户的需求设计的。 比如李叫兽自己的公众号,定位的需求是 “发现工作痛点,并看看我的内容能帮上什么”。 有一次我发现创意人吐槽甲方 “过分注重短期传播 KPI” 后,写了《文案的策略性:为什么过分注重 KPI 没有效》,指出文案好关键的并不是传播量多少,而是如何帮助和协同企业的战略。 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痛点——让人可以行使文章内容说服别人,或者改变观点。
产品必须为用户需求而设计——这也许是中学生都能知道的基本常识,许多人没有在设计新媒体的时候使用这个基本常识,往往是因为他们只把自媒体当媒体,而不是产品。 所以当你规划公众号或者社群等任何一种 “产品化媒体” 时,应该先问自己: “这个自媒体,到底是为了知足什么用户需求而设计的?” 比如我看到有的企业公众号主要吸粉体例是 “发红包”、“抽奖”,效果粉丝粘性差、效果不好。这是为什么?
因为这个号知足的用户需求只是 “金钱需求”,而自媒体并不是知足金钱需求好好的体例——赚钱的体例多了去了,我为什么要通过关注公众号来专门知足这个需求? 这就像为什么 “带打火机功能的手机” 永远不会火一样,因为手机并不是知足点烟需求的好体例。 那么一个自媒体一般能知足什么需求? 好容易想到的需求是:帮助用户消磨时间——通过精彩的内容,帮助用户打发或者度过一段无聊的时间。这也是许多爆米花电影能够知足的需求。 但现实上还有第二种更大范围的需求,工具需求——这个自媒体创造的内容,并不仅仅是打发一段时间,而是帮助用户完成另一项义务。
现实上,许多自媒体内容主要并不是帮人消磨时间,而是节约时间,帮助人们更好完成原本就要完成的某个义务。 甚至,有些公众号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 “实物产品” 的某些功能:
比如 “凯叔讲故事”,替代了爸妈辛劳给孩子讲故事的这个工作。 2.持续性知足需求 任何一个产品,不光需要 “创造并知足某个需求”,还需要“持续性地知足这个需求。” 比如加多宝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,都在知足 “怕上火” 的需求。 而假如上个月知足怕上火的需求,这个月却知足增补维生素的需求,或者在这一瓶知足减肥的需求,那一瓶知足提神的需求,就不能叫 “一个产品”。 产品所知足的需求,必须是 “持续性” 的。 而假如你看康师傅公众号发的文章,就会发现:不同文章根本就是在知足不同的读者需求。
《羽凡先生早日康复……》,知足了八卦需求,干的是公众号“关爱八卦成长协会” 的活; 《爱情公寓番外篇爆笑来袭》,知足了追剧需求,干的是公众号“芭莎娱乐” 的活; 《雾霾迟迟不愿意走……》,干的是公众号“中国环境新闻” 的活; 《康师傅用鲜活的水,浇灌了一群花朵》,知足了公益关爱的需求,干的是 “鲜艳中国” 的活; 甚至,《康师傅执行长韦均贤,数字化时代的营销思维》,讲营销思维,把 “李叫兽” 的活都干了!
“关爱八卦成长协会”,定位了 “八卦需求”,然后持续性几年如一日地去知足,所以是一个 “产品”(跟加多宝一样)。 而康师傅公众号的文章,看起来更像是应付各个部门要求的产物(比如讲董事长谈话,应了总裁办的要求),而不是持续性知足读者需求的产物。 所以,自媒体应该做 “电视剧”,持续性知足某种需求,而不是做一个又一个的电影——知足不同的读者需求。
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号一篇 10W+ 文章爆火后,往往后续的阅读量根本没有上涨的原因——你在做电影,而不是做电视剧。 假如是电视剧,我们会因为前三集悦目而期待第四集。 假如是电影,我们不会因为万达影院播放了《老炮儿》很悦目,就会期待下一个《恶棍天使》。
3.持续性获取注重 自媒体如何获取注重力?许多人想到的体例就是——依靠推送通知(比如订阅号)。 但是假如一个自媒体依靠推送通知,就注定它没有持续性自动获取注重力的能力,注定打开率不到 10%,注定要与几百个号进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。 而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,必须需要具备 “持续性获取注重” 的能力——假设市场部解散,它仍然能够被人想起来购买。 这些产品都解决了这个问题:"消费者什么时候应该想起你?" 举个例子: “假设加多宝市场部、销售部解散,所有的广告都消逝,你在所有的渠道也都看不见他们的广告,你还会想起来加多宝吗?” “当然会”? “什么时候?” “怕上火的时候吧——比如吃一顿很辣的火锅。”
这就说明,通过多年的努力,加多宝已经在人的记忆中建立了触发,每次 “怕上火” 的时候都容易想到它。 而产品化的自媒体,也能够形成某种 “触发”——平时可能把它忘了,但是一到了某个时候、某个情景就会想到它。 比如每次王自如都用 “王自如体例” 来解读新的智能硬件,并且都是在新品发布后几天做出视频。 平时你可能把王自如给忘了,但是一看到 “锤子出了新手机 T2”,立马就会想到:“这次,王自如会怎么说?” 从而自动去搜索王自如。
这种触发可能是某个时间(比如罗胖天天早上 60 秒语音),也可能是某个事件(比如新手机发布会后想到王自如),总之都是把你的产品(自媒体)同另外一件事进行绑定,让你的产品能够持续性获取注重力。 那么对你的公众号来说,用户什么时候应该想起你? 毕竟你不能占有别人所有的时间,只能定位到某个情景中——假如你是卖蛋糕的,没需要让用户在蹲厕所的时候想到你。
二、产品媒体化 刚刚讲了个方面:“媒体产品化”,需要像设计产品一样,设计你的自媒体,让它能够持续性获取注重并且知足需求。 除了可以 “媒体产品化”,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自媒体之外,还可以反过来,“产品媒体化”——像设计媒体一样设计产品。 许多时候,产品自己就是好大的自媒体——假如你能一年卖出几百万瓶饮料,那么这些饮料自己就是自媒体,可以带来价值。 产品媒体化——这并不是新潮的行为,现实上很早就有了。 比如,在我记忆中把产品当做自媒体来运营的,好印象深刻的就是这货:
没错,我们小时候吃小当家干脆面时收集的水浒英雄卡,几乎拥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所有特点: 提供内容——相当于订阅了水浒故事; 为其他产品带销量——刺激小同伙为收集卡片而买更多干脆面; 引发传播——小同伙们相互比拼收集,传播量不是一般 social 策划能比的。 把产品当媒体——这种价值有时候甚至比互联网营销还管用:
一条广告一般只能跟消费者接触几秒钟,支出的就是百万级的预算。而产品自己,可能跟消费者接触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、几年。假如产品带有媒体属性,反而会产生伟大的价值。 所以,既然可以说 “一切皆产品”,也可以说 “一切皆媒体”——你的产品自己,而不仅仅是公众号,也可以具备媒体价值。
比如,让产品像媒体一样,提供内容:
(某果汁包装盒:传递果汁的价值观——“听妈妈的话,你要喝果汁”、“你心情不好,你要喝果汁”。)
(可口可乐歌词瓶) 比如,让产品像媒体一样,可以带流量带销量:
(无数品牌,反而让产品给媒体带流量)
(还可以帮其他品牌引流,比如某智能手环变成了媒体入口,帮天天酷跑引流。) 比如,让产品自己像媒体一样,可以引发传播:
(叫个鸭子产品里送 “鸭子肥皂”,鸭子有某男性工作者的含义,肥皂又有某男男之间行为的含义,鸭子肥皂自己就制造了话题)
(优衣库在店内办的搭出色运动——穿着衣服照镜子,可以换背景拍照) 现实上,你在媒体、广告文案上用的所有技巧——反差感、社交币、营造视觉感、绑定关注圈等上海设计,悉数都可以用到产品自己上,让产品也能提供内容、带来流量、引发传播。 结 语 假如需要我对 2016 的自媒体或者互联网营销做一个展望,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:
一切皆产品,一切皆媒体。 未来,会有越来越多的营销体例,被当做产品去运营。(比如锤子的发布会,与其说是营销,不如说是知足锤粉需求的产品。)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,被当做媒体去运营。 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广告; 像广告人一样做产品。
|
其他相关文章 |
|
|
|
|||||||||
Copyright 2012-2025 上海蒙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WWW.MENGL.CN All Rights Reserved |